某科研机构开发了一款运用前置摄像头进行虹膜识别的手机,委托我们对其虹膜验证程序进行交互优化和视觉设计。优化过程中犯了错误,写出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。
某科研机构开发了一款运用前置摄像头进行虹膜识别的手机,委托我们对其虹膜验证程序进行交互优化和视觉设计。优化过程中犯了错误,写出来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。
之前给客户做了一款O2O App交互设计,期间各种纠结和失控,最后客户还算比较满意。最近该项目要做成案例放在官网展示,我在参考eico design的案例时,发现我做的项目与eico设计的黄太吉(http://eicodesign.com/case/huangtaiji/ )需求极其相似,但我做的明显不如eico,故写此文纪念反思。
drag to back/home——iOS快速返回首页的手势交互
移动设备屏幕狭小,虽然可以基于移动使用场景进行输入和动效等方面的创新,但相对于PC来说,实现同等业务时,使用的页面数量更多,也就意味着页面层级或者说页面跳转会更多。另一方面移动设备随时随地的特性,更利于UGC(User-generated Content用户产生内容)类型产品的发展,UGC一般采用“内容–>用户–>该用户的其他内容”这种网状信息架构,从网状某个节点快速回到出发节点是非高频但非常紧急的操作。换言之,如何从深层级页面快速回到首页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。本人在iOS右滑返回基础上进行微创新,在不影响现有交互的情况下实现快速返回首页。
著名原型工具Axure RP发布新测试版,在原型设计、动效、项目协作上有大幅提升。
下载地址:http://www.axure.com/beta
以下为新增特性一览:
互联网从业者都知道做出来的产品要满足用户在情境下的需求,不知道交互设计师是否意识到——**交互设计说明也是你的一个产品,这个产品的用户是研发工程师和UI设计师。**在写交互设计说明的时候,不妨思考一下你的用户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看到这份说明?他们又对这份说明有着什么样的需求?
个人工作总结了一些写交互设计说明的要点,欢迎拍砖、交流和点赞O(∩_∩)O~~
终于,iPhone也步入了大屏手机时代,iPhone 6拥有4.7寸的屏幕,而iPhone 6 plus更是高达5.5寸,人们再也不会想起那位已逝的手机行业唯一的聪明人说过3.5寸是最佳尺寸的话了。大屏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,首先更大的机身尺寸可以塞下更大的电池提升手机的续航能力,毕竟面对电池行业技术没有大飞跃的时代,增加电池大小是增加续航最有效的办法了。其次大屏带来的视觉享受和操作体验是小屏不能比的,看视频、电子书、图片感官享受非常棒!全键盘打字从此不再误触。不过手机太大也会造成一些困扰,例如衣服和裤子的口袋已经塞不下了,还有单手操作时,手指无法覆盖屏幕全部区域,带来操作不便,更有甚者因为不能单手接听电话,造成车祸惨剧。
最近想在安卓上开发一个基于一万小时天才理论的APP,因此分析一下iOS上一些优秀的相关APP。iHour则是其中非常有代表的一款,有些设计非常有特色。
好的交互设计应该是透明了,用户不会赞叹这个设计多么优雅多么清晰,但是会在使用过程中觉得这东西自然而然就本该是这样。
我们为什么需要显示时间呢?回到本源,时间的定义是:
事件过程长短和发生顺序的度量。
显然我们用时间来区分事件发生的顺序和事件发生的长短。
很多产品和交互的初学者都有一个很不好的行为,就是刚开始就立马拿着软件开始画线框图,纠结于界面元素的摆放位置甚至是一些详细的界面元素,往往深陷其中,无法自拔。造成这种情况我觉得有两种原因,一种先天原因是可视化的东西有种“魔力”,我们大脑天生就喜欢做事看到马上有效果。另一种后天原因是初学者没有把握好任务优先级,分不清主次。
在网页里,网页长度超过屏幕长度,浏览器侧边就会出现滚动条,滚动条既是指示屏幕当前所处的网页位置,也可以对屏幕显示的网页位置进行操作。而且滚动条是自然而然出现的,会根据不同的屏幕而适配。不过我们要在Axure里做移动原型的时候,一般先要绘制一个手机框,这个框的高度是定死的,如果在框里内嵌一个Inline Frame(内部框架),框侧边会出现难看的滚动条,要知道移动端屏幕寸土寸金,滚动条只有在进行滚动操作的时候才会出现,默认处于隐藏状态,因此用Dynamic Panel(动态面板)是个不错的选择。